广宁人文历史(二)
北镇尚有两处著名的历史建筑,即北镇庙和崇宁寺。北镇庙是中国古代五大镇山之一医巫闾山的山神庙,它的位置在北镇市以西五里,医巫闾山东麓支脉的山岗上。医巫闾山的历史非常久远,西周时期的《周礼.职方》有“东北曰幽州,其山镇曰医巫闾”的记载。隋朝开皇十四年(594年)诏封医巫闾为“北镇名山”。唐朝天宝十年(751年),封医巫闾山为广宁公。宋、辽、金皆封为广宁王。元朝大德二年(1298年)封为贞德广宁王。 明朝洪武三年(1370年)改封为北镇医巫闾山神。清朝沿用了神号。北镇庙的历史记载首见于隋书•礼仪二》卷七,书上记载:“隋文帝开皇十四年(594)闰十月诏……北镇医巫闾山……并就山立祠。”后经历朝增建,规模不断扩大,到了元顺帝至正末年,神祠的大多建筑毁于兵燹,只余大殿三间。明朝永乐十九年(1421年)又开始对北镇庙进行了重新规划,建设,今天北
镇庙的布局、主要建筑的结构、彩绘等基本保持了明朝的风格。
北镇庙建筑群坐北朝南,南北长240米,东西宽109.5米,占地五万平方米,整体建筑群依照山岗的地形由南至北层层排列。中轴线上建有殿阁七重,庙前有一座六柱五楼式石牌坊,两旁有石狮子各两尊。山门为歇山式三券洞,正中券洞的门额上镌刻着“北镇庙”三字,进了山门步行二十级台阶之上就是神马殿(亦称神马门),该殿面阔五间,进深三间,殿内原有泥塑神马及马童各二,还有记载着清末左宝贵监修北镇庙的经过的石碑。过了神马殿,靠南的两侧钟鼓二楼,甬道两侧为历朝的石碑。月台之上为御香殿、正殿、更衣殿、内香殿。北镇庙的东院,清朝乾隆朝时被改为广宁行宫,是清朝皇帝在前往盛京祭拜永、福、昭三陵时驻跸的地方。行宫为三进院落,正殿五间,是皇帝召见群臣的地方,乾隆为之取名为“仰止堂”,仰止堂之后为“含碧斋”,为皇帝读书、批阅奏章的地方,行宫内还有供嫔妃、皇子、侍卫居住的院落,另外还有御膳房,御花园等。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1 2 3 4 5 6 返回
|